查看原文
其他

北理协和,强强联合!共育医学人才,服务人民健康

追求卓越的 北京理工大学 2023-07-16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教育、科技、人才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

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科学研究

积极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面向国家亟需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聚焦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北京理工大学

砥砺奋进、矢志不渝


近日

北京理工大学与协和医学院

成战略合作

面对大健康产业的时代机遇

和人民生命健康的迫切需要

在医工融合研究领域开展

实质性合作,培育卓越人才

推动优秀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强强联合

培养未来拔尖创新人才


关键词一:创新模式、打造“协和医班”

1.依托北理工徐特立学院和医学技术学院设立

2.每年选拔30人,注册北理工学籍

3.共同制定培养方案、配置优质师资

关键词二:畅通发展、推免直博深造

1.4(本科)+4(直博)

2.直博生阶段进入协和学习

3.六大方向按兴趣选择(医学、群医学与公共卫生、医学与生命科学、药学、医学与理学交叉融合、生物医学工程)

共担使命

构建医工融合创新高地


关键词一:立足前沿、服务科技自立自强

1.重大课题联合申报

2.共建高水平联合创新平台

3.仪器设备共用、研究成果共享

关键词二:携手并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1.兼职导师互派,课程开放互选

2.搭建交流平台,共筑“X+医”学科生态集群

3.探索“医+X”双博士培养体系


在此次签约之前,北理工已经与协和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研究所开展了一系列实质性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重大疾病诊治方面,北理工发挥优势学科特色,与协和医学院等多家单位在心血管、肿瘤、呼吸等疾病方面,开展数字诊疗装备研发、人工智能图像处理、新型智能材料、生物力学等领域的合作。

在骨科、神经内科、麻醉科、超声科等基础诊疗领域,北理工发挥信息、光电、医学技术、智能制造、脑科学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与协和医学院等多家单位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培养博士后等骨干人才。

强强联合

合作共赢

下面官微君就带大家

直击签约现场

5月19日,北京理工大学与北京协和医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院士,副校长李青,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李志远,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党委书记王向华,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军院士,校长龙腾院士,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博等出席签约仪式。仪式由王博主持。

王辰与龙腾代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王辰对北理工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对北理工一直以来的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希望双方以此次签约为契机,汇聚各自优势资源、融合双方文化理念,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深入合作,在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共同探索,扎实推进医教研融合创新,为国家教育、科技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龙腾对王辰一行表示欢迎,他谈道,北理工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构建了工理管文医协同发展格局。本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对于双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动新医科、新工科建设意义重大,学校将充分调动优质资源为合作落地提供坚强保障,同时也希望协和医学院为学校在医学相关领域的深耕、拓展提供大力支持。

张军向协和医学院一直以来对北京理工大学发展的支持表示感谢,并介绍了北理工近年来的发展情况。他表示,希望双方发挥特色优势、培育原创性成果,统筹医学资源、打通人才培养渠道,强化科技支撑、推动医疗仪器等成果转化,共同打造独具北理与协和特色的合作标杆工程,共创国内外领先的医工交叉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地。

仪式结束后,王辰院士还前往北理工“百家大讲堂”,为300余名师生讲授题为《医学、卫生、健康》的专题讲座,在师生中引起了热烈反响。

中国医学科学院相关部门、北京理工大学相关职能部门、学院负责人参加活动。

祝贺签约成功!

这也标志着北理工在“拓医”之路上,

开启了新篇章,迈向了新征程!

祝贺!

祝贺+1

祝贺+1


服务人民生命健康

培育一流医学人才

近年来,北理工不断探索医工融合领域

走出北理工特色的医工融合之路

下面,就让官微君带大家

回顾一下北理工特色“拓医”之路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学校就高瞻远瞩开始发挥工科研究优势,开启了医工融合发展的探索步伐。1985年6月,学校成立了生命科学研究会,形成了医工融合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进入新世纪,学校持续完善学科布局,加强医工融合学科建设,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汇聚一流人才,不断积蓄医工融合研究力量。

2002年

成立生命学院,设立生物医学工程系。

2017年

学校将医工融合列为“5+3”重点建设学科群

2018年

学校依托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信息、光学等学科成立医工融合研究院,设立医工融合实验班。

2020年

学校增列了生物医学工程2个医学学位授予方向,现代医学技术和医学检测技术。

2021年

整合医工融合研究院科研力量,医学技术学院成立,依托生物医学工程2个医学方向,积极培育医学技术学科脑医学与健康工程、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测技术、智能医学工程、材料与再生医学工程等学科方向。

2022年

“十四五”开局之际,“新兴医工”的发展目标凝聚了全校重要共识,新兴特色医科,特在医工融合,学校拓医之路迈出坚实步伐,迎来了新的发展起点。2022年9月,北京理工大学与北京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在理工、人文等多学科方向加强合作、深入交流,推进新医科与新工科深度融合,加速跨学科、跨领域交叉,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深度服务“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

2023年

北京理工大学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展人才培养全面合作。

近年来,面对大健康产业的时代机遇、人民生命健康的迫切需要,学校在医工融合研究领域持续发力,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01

医用新材料应用开发——设计制造技术

纳米级粒子分选微流控芯片

面向以骨科为代表的植入体、功能器件、智能器械的设计制造一体化方法与技术,研发设计制造一体化、3D生物制造、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等新方法新工艺,开发医学应用的新型植入体、人工器官、植介入医疗器械等。

02

医用新材料应用开发——前沿新材料

多重增强近红外二区光动力治疗效果

探索应用于光动力抗菌治疗

面向临床医学对于疾病检测与治疗、骨再生与骨缺损修复等需求,通过复合纳米材料、高熵金属/功能梯度等金属材料、聚合/生物复合等功能材料的应用研究,开发疾病快速诊断、药物控制释放、靶向输送、骨缺损修复等医用新材料。

03

医用新材料应用开发——分子识别与特色材料

MOF材料杀菌消毒应用开发

针对尿毒症、急性中毒、红斑狼疮、肝衰竭、肾衰竭等危重症疾病,设计开发新型分子级精准识别血液过滤核心材料,有效滤除有害组分、保留有用组分,降低感染风险;针对呼吸道重症患者,开发ECMO(人工肺)的新型膜材料;研究开发病原微生物识别检测、重大疾病分子识别与检测等技术。

04

脑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

围绕 “健康中国”、民用航空、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脑科 学与类脑研究”战略科研新方向,从脑功能分析方法、脑疾病诊断与干预、类脑 计算等研究领域入手,围绕生物信息分析方法、心理生理计算、精神状态评估技术、非药物干预技术、多生物信息感知器件、脑机接口与类脑芯片等方向展开科学研究。

05

新型诊疗技术与设备开发

磁共振测温

面向我国庞大的医疗设备开发、重要医疗设备进口替代、医疗康复器械开发需求,发挥我校力学、机械、声光电学、信息学等工科优势,重点围绕精准诊断、微创或无创治疗、数字诊疗、医疗设备智能化等方向,研究开发先进诊疗技术与方法,研发新型诊疗设备。

06

医疗机器人与微纳系统开发

智能麻醉穿刺手术辅助机器人

面向医疗机器人的应用开发、人造组织与器官培育等生命科学创新需求,通过仿生感知、生机电融合、脑机结合等医疗机器人技术研发,开发手术辅助、手术协同等智能医疗装备;通过微纳机器人细胞操作与生命体组装前沿科技研究,研究开发人造组织与器官培育新技术及医用微纳系统。

07

激光医学与医用光学

高分辨高精度穆勒成像偏振检测诊断仪

面向数字影像、数字诊疗、精准诊断、光医学的应用和发展需求,发挥我校光学领域的科技优势,利用光学技术与仪器在疾病诊断、生物组织定位检测中的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研究与疾病、生物组织密切相关的生化结构信息,开发具有创新性、非侵入、高可靠的医学检测与光医学治疗设备。

08

航天医学工程与应用开发

高通量微生物即时检测微流控芯片及配套检测设施

面向我国载人航天与深空探测国家重大工程保障与应用需求,发挥我校航天医学和空间生物学方向优势,重点针对深空探测载人环境的微生物防控、生命保障系统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研究开发空间生物交叉污染防范体系,开发空间生命保障系统核心关键技术与设备,催生新型诊疗设备开发应用。


加快医学领域重大创新

助力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

为全面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做出更大贡献

努力将主题教育成效转化为

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效果

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上

书写更加精彩的新篇章!

出品:党委宣传部

素材:合作与发展部

摄影:徐思军

编辑:崔雨涵、聂军锐

审核:蔺伟、刘晓俏

点分享

点赞

点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